首页 资讯 正文

科技日报关注濮阳: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“成绩单”

体育正文 281 0

科技日报关注濮阳: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“成绩单”

科技日报关注濮阳: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“成绩单”

热气蒸腾的正午时分(shífēn),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固城镇张庄里村,智能无人巡田机(xúntiánjī)振翅(zhènchì)升空,在蓝天之下划出优美弧线;无人驾驶收割机穿梭于金色麦海,麦穗簌簌倒下,源源不断地涌入粮仓;智能轮灌系统适时启动(qǐdòng),为土地精准“解渴”……近日,河南首家(shǒujiā)“小麦(xiǎomài)—玉米”周年生产无人农场迎来第一季小麦测产。该农场由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规划设计,实现了耕、种、管、收的全流程智能化。 无人作业,效率产量双提升(tíshēng) “以往麦收,全家老小(quánjiālǎoxiǎo)齐上阵(shàngzhèn),还忙得焦头烂额。如今,无人驾驶收割机自己就能把活干了。”清丰惠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建士望着田地(tiándì)里忙碌的“铁家伙”,满脸都是丰收的喜悦。 今年“三夏”生产,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(de)收割机(shōugējī)和拖拉机、气吸播种机、精准水肥轮灌系统、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。“依托北斗导航系统,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精准规划的路线驰骋,收割、脱粒一气呵成,直接把麦粒装入运输车辆。以往我们收割3500亩地至少需要一周(yīzhōu),现在(xiànzài)4天(tiān)就(jiù)能完成。”周建士(zhōujiànshì)说,无人农场建成后,水肥管理人工成本降低80%,综合人工成本降低40%;与去年小麦(xiǎomài)的粗放式管理相比,今年的生产效率(xiàolǜ)提高30%。这些降本增效的成果得益于无人农场的无人化作业管理、精准化水肥管理和智慧农业的新技术应用。 清丰科技小院(xiǎoyuàn)指导老师、河南(hénán)农业大学副教授汪强说:“无人农场集成了自动化(zìdònghuà)耕地整地、智能播种及漏播预警、智能水肥(shuǐféi)灌溉、智慧化生长监测与病虫害防治,以及(yǐjí)无人驾驶收获等智慧农业技术,实现耕、种、管、收全链条自动化、智能化(zhìnénghuà)、无人化作业管理。以智能收获系统为例,改装后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可自动完成收割、测产和路径规划,完成全田块无人收获作业任务。” “今年夏收是无人农场建成(jiànchéng)后迎来的(de)第一个丰收季。测产数据显示,今年小麦产量相较去年增加了20%,无人农场交出(jiāochū)的第一份‘成绩单’令人满意。”汪强说。 智慧管理(guǎnlǐ),节本增效促发展 在无人农场数据中心,记者看到,巨大的(de)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各类数据,农田(nóngtián)的墒情、苗情、病虫害情况(qíngkuàng)一目了然。“无人农场配备了无人巡田系统,设置10个采样点,每日9时至15时,每半小时采集一次田间数据。通过建立多维度分析模型(fēnxīmóxíng),可实时监测小麦出苗率、长势情况、预估产量及水肥(shuǐféi)需求状况。同时,智能水肥轮灌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作业,将农田划分为6个灌区,根据作物需水量和(hé)预设时间参数,自动完成各灌区轮换灌溉。”汪强(wāngqiáng)介绍。 周建士介绍,智能灌溉使人工成本降低90%,过去灌溉400亩地需10人,如今(rújīn)一人通过手机(shǒujī)即可完成;智能分次施肥技术让化肥用量减少20%,利用率却提高(tígāo)30%。精准的投入和智能化管理减少了化肥、农药(nóngyào)使用量,无人农场实现了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 “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与智能(néng)决策技术的应用,水肥精准管理得以实现。这不仅(bùjǐn)使播种(bōzhǒng)前底肥施用更为方便,中后期的分次追肥(zhuīféi)也能轻松完成。小麦、玉米全生育期水肥供应与作物需求(xūqiú)相匹配,从而减少水肥投入,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,实现农业绿色发展。”河南科技小院创始人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表示。 从“会种田”到“慧种田”,濮阳的无人农场为全国农业(nóngyè)(nóngyè)现代化(xiàndàihuà)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。“未来,无人农场将(jiāng)聚焦全链条(liàntiáo)无人化技术升级,深化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,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,提质增效的产业效益将逐渐显现,助力农业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”汪强说,“清丰科技小院将继续(jìxù)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优化(yōuhuà)服务模式,打通农业技术走进田间地头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。”(记者 孙越)
科技日报关注濮阳:无人农场交出夏收亮眼“成绩单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